登录 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建站知识 > 网络公关
三层次逻辑推演
标签:网络公关
发表日期:2020-04-10 09:45:46     文章编辑:admin     浏览次数:30

 

●第一层次逻辑推演
舆论的定义,首先必须明确舆论的本体与客体是什么。能量性特征是舆论共识的第一个特征。舆论是有力量的,那么,舆论的本体应该体现出能量性特征。能量可以度量,舆论本体的概念最好可以形成类似温度、高度、力度这样“××度”的组合。过往舆论定义出现频率最多的本体概念主要是信念、态度、意见、看法、观点等,这些词汇都不能与“度”进行组合。意见、态度可以区分出支持与反对,虽然“支持”可以与“度”组合成“支持度”,但“支持度”只不过是意见态度的一个部分,并不能完整表达舆论的全部力量。
在国际舆论中,也经常m现这样的表态,它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例如,我们注意到了某某的言论(做法)。这种关注虽然没有明显的观点与倾向,但仍然展示了一种力量。
有关舆论的力量,运用最多的测量就是“关注度”,关注度全面覆盖了人们对一个对象的全部态度,无论是支持抑或是反对。
当人们表达要借助舆论给对方压力时,最常用的句子不是“我要让媒体反对你”,而是“我要让媒体曝光你”。一个事件,无须表明态度或意见,只要曝光,就足以形成舆论压力。曝光引发关注,是舆论最初始的也是最基本的压力施加。李普曼曾把新闻机构比作探照灯光束: “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
照亮”就是关注!关注就是一种力量。人们在众目睽睽下,会产生心理压力。
关注,可以进行度量。我们常见的阅读量、点击数,就是关注度的表现。关注度可以再细化为支持度、参与度,那就是点赞数、转发量。
关注不仅有强度、热度的区分,还有深度、广度与长度的区别。
另外,舆论是一种行为,作为舆论动作的宾语,舆论的本体最好是一个直接可转换为名词的动词。综上,显然“关注”比“意见”等其他词汇更适合舆论的本体概念。
于是,我们终于找到了舆论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那就是关注,它是舆论世界最小的细胞,也是舆论的存在方式。关注就是舆论的本体。
关注开始,舆论产生;关注持续,舆论进行;关注变化,舆论运动;关注消失,舆论终结。舆论始于关注,终于关注。
所以,我们可以先对舆论做一个最简单的定义:舆论是一种关注。
任何关注都是在一定时空展现与运动的。我们将在“舆论的本体” “舆论的时间”“舆论的空间”“舆论的运动”相关章节,对舆论的关注及其时空现象与运动规律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关注是一个中性词。关注可以一致,但意见不一定一致。比如,有关“涨价”的舆论,尽管存在意见分歧,但都是关于“涨价”的舆论;“核扩散”尽管各国的舆论不同,但舆论的指向都是“核扩散”。不同的意见,尽管观点不一,但作为舆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针对的是同一个对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无论舆论的定义有多少种,“但几乎所有的学者和公众意见的操纵者,都同意舆论的含义至少包括四个因素:一是必须有一个问题;二是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三是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四是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关于舆论含义四个因素的第一个就是“必须有一个问题”。
“关注”一定是有对象(一个问题)的,没有对象的关注就不可能产生舆论。可见,对象(客体)才是舆论得以存在的前提。那么,舆论的客体是什么?过往的舆论定义对舆论客体的描述五花八门,但没有一个概念可以涵盖舆论的客体。事实上,舆论的客体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现实,也可以是历史,甚至是未来。它不一定是物理存在,它可以是虚拟的;它不一定是真实的,甚至可以是谣言。任何一个对象,被人们所关注,它就可以是舆论的客体。因此,最佳的方法就是把舆论的客体定义为任一对象。
所以舆论的定义可以扩展为舆论是一种对任一对象的关注。
这个定义很好地解释了舆论的第一大分歧——舆论的一致与不一致。为什么舆论在一致性上有分歧?根源就在于舆论的客体(对象)是一致性的,而舆论的本体(关注)是不一致的。
舆论的一致性,表现在它关注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关注本身,却可以是不同意见的集合。舆论的一致性指的是舆论主体对客体的共同关注,而不是舆论主体对客体的共同意见。
第二层次逻辑推演
舆论是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并不是能量的储存,而是能量的释放。所以,舆论作为一种能量,是一种释放的能量,一种做功的能量,它由社会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将转换为社会的其他能量。所以,舆论作为能量必须展现出来。这就涉及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二个共识——舆论的公开性特征。
舆论是表达的。因为只有表达出来的,能量才能够释放,因此,舆论的表达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舆论的能量。过去学者把舆论的表达等同于公开,其实表达除了公开的含义,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表面的“表”。
舆论不是简单的公开,而是要达到表面的公开。舆论不是能量的储存,而是能量的爆发。就算是深水炸弹,也必须炸到表面。
舆论做的是表面文章,用的是表面功夫。舆论的表面性是舆论研究的一个死角,人们往往用公开性代替表面性。但舆论真正的特性,就存在于表面性。
认识到舆论的表面性,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地鸡毛最容易被舆论关注,为什么肤浅的东西比深刻的东西更容易传播,为什么轻松的话题比沉重的思考更容易传播。舆论的做功在表面呈现。舆论的力量不仅是压力,更重要的是压强。压强的公式P= F/S,S就是面积。舆论的压强是压在表面上的,跟体积无关,而是跟表面积有关。
学者对舆论表面性的认识有以下三种偏差。
第一,因为舆论是表面的,所以,舆论学研究也是肤浅的,抓不住社会的本质。殊不知,只有肤浅的学问,没有肤浅的研究对象。越是表面的东西,越是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本质。就像中医望闻问切,从人体的表征中,发现生命的本质。即便是西医,也非常重视生命的表征与病症。
第二,认为舆论是表面的,满足于研究舆论的表面,不肯把研
第三,仅把舆论的表面当作跳板,一味挖掘舆论背后的真相。用同样的方法做研究,在地球任何一个表面深挖下去,最后发现都是熔岩,那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球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是坐在火山口?地核有熔岩,并不意味着地面都是火山。舆论是活火山,哪怕是地下暗流汹涌、熔浆翻滚,只要不冒出地面,就不是舆论。
所以真正的舆论研究,应该既重视舆论的面子,又重视舆论的里子,而且研究的重心不是由表及里,而是反过来由里及表。舆论研究最应该追问的不是社会的表面下哪里有舆论的熔浆,而是为什么独独这个地方成为舆论的火山口。舆论要研究舆论的深海、海底与洋流,但研究它们的目的是发现舆论洋面变化的规律。舆论是世界的波浪。
现在舆论学界很流行用群体动力学来研究舆论,但为什么很多人最后却误入歧途?就是因为忽视了舆论的表面性,结果是用整体的动力机制来解释只是表面的运动行为。用研究整个海洋的动力学来解释海洋的波浪,不仅用力过猛,甚至误差极大。群体动力学必须与流体力学及表面力学结合起来,紧紧扣住舆论的表面性,探讨舆论的表面涌动与表面运动,才能抓住舆论的真谛
第三层次逻辑推演
舆论作为一种能量,它的能量大小是和关注的多寡相关的。纯粹个人的单一关注,不是舆论。舆论的力量是靠关注的聚集形成的。这就牵涉到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三个共识——集合性特征。
就本质而言,舆论的力量不是来自事物的真理性而是舆论的集合性,聚集是一种自然的集合。曾几何时,舆论的这种集合性力量使它有了一个漂亮的别名——“民意”。民意可以是一种舆论,但舆论却不等同于民意。当集合的舆论主体发声时,这些舆论可能是民意的表达,也可能是被“绑架”了的民意。即便是民意的聚集,也未必是正义的代名词。它的原生态,有野蛮生长的力量,也有可能被操弄。既有大江东去的气势,也不免泥沙俱下。
关注的聚集是舆论场各种力量的聚集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同一个事物的关注。至于关注的态度,却可能千姿百态。如果聚集的都是人民的呼声,就会成为休谟所说的统治力量的来源;如果聚集的都是正义的声音,并且形成绝对的舆论优势,就可以成为改朝换代的力量,成为卢梭所说的高于法律的力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关注的聚集不过是各种声音的大杂烩,极端、偏激、无知杂陈其间,更像是黑格尔所描绘的“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过往舆论定义的第二大分歧——舆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舆论既不是正面的,也不是负面的,而是中性的。它偶尔是正面的,偶尔是负面的,常态是中性的。
现在我们可以给舆论进一步下定义:舆论是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舆论的关注度无论表现为什么数据,如阅读量~点击率,最后它都要转换为“数人头”。所以,关注度的背后,起决定因素的就是关注者的多寡。
舆论能量的集合,必须来自关注者的集合。过往的舆论定义为什么在舆论的主体上绕不过这几个概念:公众、人民、群众、民众、大多数人?就是因为舆论的集合性特征要求关注必须是聚集的。当公众等作为舆论主体,关注当然就是聚集的。但问题是舆论的主体应该是传播的主体,而关注不过是舆论主体传播后的结果。只有关注者制造了新的传播,它才是传播的主体、舆论的主体。因此,舆论关注的聚集,可以是关注者主动的作为,也可以是被其他传播主体引发的被动结果。
换句话说,由多数人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主体)、向多数人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对象)、在多数人间传播(多数人作为传播路径),都可以引发关注的聚集,实现舆论能量的集合性。这样,舆论的主体未必应当是多数人,,任何个人或机构,只要引发了关注的聚集,就制造了舆论,他就是舆论的主体。
这样,我们就彻底解开了舆论的最后一个分歧谜底——舆论的主体是什么。过去舆论的定义为什么走不出公众等概念的限制,就是把舆论的集合性特征简单看作多数人的主动行为,而没有想到引发人们的关注也可以创造关注的聚集,实现舆论的集合性。舆沦主体可以是政府、政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体、大众媒介、被组织起来的民众、分散或独立的“个人”,这些主体既可以以自身的集合性实现关注的聚集,也可以通过它的受众、传播途径和媒介的集合性实现关注的聚集。
舆论主体的多样性决定了舆论的复杂性,使其从神圣的殿堂走入凡间。复杂的“出身”使舆论失去了正统的血统,不再被简单地看作公众的专利和真理的代名词。这样我们才可以解释为什么民意可以被启蒙,可以被代表,可以被操纵,也可以被绑架。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所谓的民意所蒙蔽,从而看透披挂在民意外衣下的舆论真相。这样我们才可以分析舆论作为社会的利器是怎样被多种力量所利用和争夺,才能剖析舆论的生成机理,还原它的发展过程。
舆论集合性来源的多样性解释,打开了舆论主体的理论枷锁,也解放了舆论的定义。舆论主体的概念就和舆论客体的概念一样,是一个任意的主体,人类任何个人、机构都可以成为舆论主体。于是,我们的舆论定义最后是这样的:人类任一群体、个人或机构对任一对象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由于舆论的主体与客体是一个任一概念,没有限定的概念就不一定要在定义里强调。于是,舆论的最终定义就可以简化为:舆论是关注的表达与聚集。
留言预约
关于我们
易神州网络-专业的软件开发和品牌营销公司,提供互联网基础服务与数字营销产品解决方案专家,14年丰富的软件开发、品牌策划营销。擅长于系统化解决企业品牌在互联网上的统一性传播,企业品牌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我们协助您通过在线品牌的塑造,建立长久的企业品牌价值。
联系我们
400-611-0508
周一至周六9:00-18:00
全方位的营销咨询   精准的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市丰台科技园汉威国际四区8号楼7层
关注公众号